(文章刊載于7月3日《中國冶金報》)
近日,山鋼螺紋鋼產品再次榮獲中國鋼鐵工業協會頒發的“冶金產品實物質量品牌培育產品認定證書——金杯優質產品”。自1995年首次摘金,山鋼股份棒材廠干部職工用恒心、匠心與創新,兌現品質承諾30載。
“家規”比國標更嚴。“把最嚴的標準給自己,最好的產品給客戶”——這不僅是棒材廠的質量文化,更是融入棒材人血脈的行動鐵律。走進棒材廠車間,會發現有許多比國家標準還嚴苛的工廠標準,工人們稱之為“家規”。在他們看來,唯有對自己“狠一點”,才能確保每一根出廠的鋼筋都硬氣十足、經得起市場檢驗。“質量門”層層把關。貫穿全程的“質量門”管理是棒材廠的質量管理“秘訣”。從原料到成品,每一道工序都設置了一道無形的“門”,責任、標準清晰明確。
依托數字化、智能手段,關鍵工藝參數實時監控;溫度、壓力、尺寸稍有風吹草動,系統立刻自動預警。正是這嚴苛的過程管控與先進技術,保障了產品質量始終如一、穩定可靠,在國家歷次抽查中交上滿分答卷。
匠心鑄就精品。質量的基石,歸根結底在于人。李仁壯是棒材匠人的杰出代表,從普通軋鋼工到“中國質量工匠”“齊魯大工匠”,再到“全國五一勞動獎章”獲得者,26年堅守,“軋制世界級精品”的初衷從未動搖。他練就了一雙“火眼金睛”,用眼睛即能識別比頭發絲還細微的偏差;雙手可將輥縫調整誤差精準控制在0.1毫米以內。在他的影響下,棒材廠鍛造出一支技術過硬、勇于創新的人才隊伍,筑牢產品質量與技術創新的基石。
創新提質增效。30年“金杯”之路,創新是永續動力。棒材廠鼓勵全員創新,崗位上“金點子”頻出。在李仁壯創新工作室帶動下,涌現出張忠任、陳云松、王洪濱等一批創新能手,他們圍繞制約生產的難點問題大力開展攻關活動,把技能人才蘊含的巨大技術實力轉化為了提質增效的生產力。
近兩年,棒材廠成功開發并量產了更高強度(600兆帕、635兆帕級)產品,螺紋產品實現全規格覆蓋。憑借過硬質量和多國產品認證,山鋼棒材已遠銷數十個國家和地區,成為國際市場上響當當的“中國名片”。(孟令達 焦見聚)